《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学习,不应该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所以,游戏则成为幼儿园最重要的活动形式,孩子们在做中玩,在玩中学,不断巩固知识能力。游戏材料作为游戏的物质基础,是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低、取材方便的低结构材料凭借其多样性、便利性、可塑性等特点,更有利于幼儿在游戏中进行探索与创造。纸牌作为一种低结构材料,凭借它自身的特点,很适合投放在了区域当中。
一、起始阶段
小朋友们刚从小班升入中班,各方面能力、经验还停留在小班阶段,所以,在一开始的数学区区域活动时,孩子们更加乐意选择乐高、七巧板之类的高结构材料,玩法较为固定。为了引导孩子的游戏行为能够具有丰富性和创造性,所以我们减少了区域中的高结构材料,增加了纸牌等低结构材料的投放。
一天早晨,区域活动开始了,孩子们来到数学区后发现,哪些乐高积木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低结构材料。这一变化引发了孩子的讨论:
幼儿1:我们的游戏材料去哪了?
幼儿2:这里多了好多的纸牌啊!
幼儿3:那我们就玩纸牌吧!
从此,纸牌游戏开始出现在了孩子们的选择清单中。
二、探索阶段
(一)了解纸牌
游戏起初,由于孩子们缺乏相关经验,他们并不会玩,最大的问题就是:纸牌可以怎么玩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纸牌本身特征,所以我就组织孩子们一起,出现了以下讨论:
幼儿1:纸牌上有不同的图案,我们可以玩找朋友的游戏。
幼儿2:纸牌有好多数字呢,颜色也不一样,有红色的还有黑色的。
幼儿3:纸牌摸起来有点硬硬的,还滑滑的。
在孩子们讨论中,我们得出结论:纸牌有4种不同的花色,上面有1-10的数字还有英文字母,纸牌摸起来滑滑的,硬硬的,有一定的弹性。
(二)搜集玩法
了解纸牌的特征特点最终目的是解决该怎么玩纸牌,我们通过家长资源、互联网资源等形式,通过家庭调查表以及网络搜索的方式,搜集合适的纸牌玩法。
玩法收集完成,将其制作成了提示卡,放在区域
(三)观察调整
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戏,我发现,玩法较为固定的几种纸牌游戏,孩子们渐渐失去兴趣,对此我们及时反思,和幼儿一起讨论规则的制定,将游戏规则的制定权利交给孩子,让孩子成为主人。在后期,为了进一步提高幼儿游戏积极性,我们准备增设“今日最佳”、“最佳记录”等记录告示牌。其中包含了记录保持者、挑战者、记录保持时长等信息。
纸牌塔的游戏,在孩子们不断的挑战高度记录的同时,相应的失败的频率也越来越高,新的问题也产生了。
幼儿1:为什么我的纸牌塔总是倒啊?
幼儿2:怎么才能把纸牌搭得又高又不容易倒呢?
为此,我们继续开始寻找解决方法的旅程。有孩子提出:纸牌太旧了,铺起来不平就会倒。随即我们投放了一些新的纸牌以支持孩子。最后效果并不是十分明显。又有的小朋友提出方案:我们可以用胶水把纸牌都粘在一起。随后我们提供了固体胶、双面胶等工具材料,让孩子自主验证自己的猜想。在不断丰富辅助材料的同时,我们也改善了记录本的内容形式,更加明晰了记录本的内容信息。
在不断探索调整中,孩子在前,主动探寻问题原因以及解决方法,教师在后,鼓励幼儿猜想并满足孩子验证猜想的需要,适时提供思路建议,引领幼儿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
三、总结阶段
从材料角度,纸牌是一种能够创设多种玩法的低结构性材料,拥有无限的操作可能,能够给予孩子充分的想象与创造空间。
从幼儿角度,在整个纸牌游戏的探索中,幼儿主动探索,主动提出猜想、验证猜想,思考诱发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并不断优化猜想,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游戏中学习,在问题中得到提升。
从教师角度,更多的工作则是引导幼儿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在幼儿后方,给予幼儿充分的鼓励,对幼儿的猜想标识尊重并支持,满足幼儿验证猜想的需要。
我们班的纸牌故事仍将继续,更多的玩法和问题,正等着我们去发现并解决,让我们拭目以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