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是能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却能改变人生的终点。”作为一名教师,通过阅读我们不仅能提升精神境界,促进专业发展,还能运用其中的教育理论,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育实践,从而收获职业的幸福感与满足感。但是如何科学有效地选择书籍?什么时间适合阅读?教师怎样才能把阅读变成一种常态化的学习,具备这样的自觉性?诸如此类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与探寻,针对于此,天宁区施亚芳主任、北块的各所幼儿园园长于2020年12月28日齐聚青龙中心幼儿园紫云分园,围绕各园所在开展阅读活动时遇到的问题、积累的经验,做相关的互动与交流。
从个性到共性,因园制宜——分享交流阅读方案
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各园所呈现出几种共同的做法。首先就是通过问卷的形式进行前期的调查研究,在了解教师阅读现状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当下特性的活动方案;在清楚教师阅读兴趣的前提下,投放大家乐意去阅读的书籍。当然,借助这样的方式,还能广泛地征集不同年龄层教师的智慧,收获线上、线下多个阅读平台,从而让集体的阅读渠道更加多元。其次,很多园所利用了导读与领读的方式,领读者可以是骨干教师,也可以是一线的老师。在进行领读前,负责的老师首先必须“吃透”这本书,了解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或意义,书中的精髓或传达的理念,用自己的独特方式带领全体教师徜徉书海,收获成长。在这个过程中,也可采用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比如给教师的阅读心得做批注,用沙龙的形式思想碰撞,用提问的方式抛砖引玉等。再者,大多园长认为,选择的书籍要打破专业的限制,因为教师们的兴趣很广泛,在生活中也会有“妈妈”、“儿女”“摄影爱好者”等多重身份,一些科幻类、生活类、艺术类的书籍也会让大家获得教育的灵感与启迪,尝试用跨界阅读“反哺”对于专业书籍的阅读,在拓宽教师知识面的同时,让他们感受阅读是件美好的事情。同时,用阅读册、读书笔记等进行摘抄记录是有必要的,可以是关于某个观点三言两语的简短阐述,也可以是宏观上的感悟与体会,只要是融入自己思考的记录,都是有价值的。有些老师把阅读体会用创意涂鸦、漫画手绘的形式表现,这也可以转化成园本阅读活动开展中的特色呈现。
当然,每所幼儿园的教师群体不同,所处的物理、文化环境也有所差异,因此在本次分享会中,还有一些个性化的做法彰显出园本特色,值得大家学习与借鉴。比如借助现代信息技术:CC-talk直播间、随手写app、读书打卡等,这些软件和设施不仅给教师们提供了畅所欲言的平台,还能帮助梳理阅读后凌乱的思绪,让所有的观点和想法变得可视化,例如自动生成思维导图的幕布app。阅读积分兑换制,通过数据清晰可见的统计表,激励教师在阅读活动中相互竞争,哪怕最终赢得的只是一本书,也是最大的鼓舞与奖励。还有的幼儿园将阅读链接到家长、幼儿,包括园长,通过全员阅读的模式,营造一种人人都爱看书的氛围。
从局部到整体,专业引领——反思总结推进策略
紫云幼儿园刘园长指出,在阅读时,可采用碎片式与聚焦式、专业书籍与非专业书籍相结合的方式,还风趣地把阅读说成是“打麻将”,这是一项令人身心愉悦的娱乐活动,但是如果不能坚持,就会丧失兴趣。因此,阅读应该要一鼓作气,先学会“打麻将”,然后慢慢养成习惯,最终形成常态化活动,变为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施亚芳主任指出,各园所在开展阅读活动时,一定要关注“效度”,这不仅仅是体现在老师写满笔记的书本上,或者摘录精美的读书册上,而应该是把书本中的知识和理论成功地运用到了教育教学实践中,让“阅读看得见”,这才是阅读的真正目的和意义。同时,注重营造阅读的物理环境是一种激发阅读兴趣的手段,但是在借用走廊、大厅等这些公共空间的时候,投放书籍务必审慎,关注好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书籍,切忌小学化倾向。各园所也要做到智慧阅读,巧妙利用资源库,比如各种公众号、app。善于整合各项资源,比如园内参与市区工作室教师提供的有效信息,以此来丰富本园的阅读内容,省时省力更高效便捷。
“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阅读对于我们所有的教师来说,就像是一场精神长跑,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能汲取教育营养来滋养自我,通过改造儿童观、教育观来丰盈自我,远离浮躁来思考反思、沉淀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