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园本教研>>文章内容
园本教研实录:用“马赛克方法”,践行“一对一倾听”
发布时间:2023-04-07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朱维丹

园本教研实录:用“马赛克方法”,践行“一对一倾听”

常州市天宁区青龙中心幼儿园

教研背景:

本学期,我园研学《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专题研究重点聚焦师幼互动中的“一对一倾听”。即基于观察,解读童心,完成教师“观察-倾听-关注”的儿童理念新转变和拓展倾听解读儿童新策略。在采取“知行合一”的方式研学中,我们选择了《倾听幼儿——马赛克方法》。在通过前期年级组共读、教师自主阅读的学习,老师们也对马赛克方法有所了解,但我们也发现:如何尝试运用“马赛克方法”工具在实践中倾听幼儿成为老师们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探索点。本次教研活动旨在通过案例分享“马赛克方法”工具的使用,给予老师以简单的指引,进而提高老师对倾听内容的理解与反思。

教研目的:

1.鼓励教师尝试运用“马赛克方法”所提供的多种工具在实践中倾听幼儿。

2.提升教师的倾听意识,更好地创设支持倾听的氛围,增强教师对倾听内容的理解与反思。

教研时间:2023.3.23(周四)  12:00-14:00

教研地点:常州市天宁区青龙中心幼儿园

教研形式:案例分享、沙龙研讨

教研安排:

活动环节

活动内容

负责人

第一环节:抢答游戏

通过抢答游戏,回顾“马赛克方法”。

朱维丹

第二环节:案例分享

通过案例分享,明确“马赛克”实施步骤。

朱维丹

第三环节:总结引领

归纳总结,清晰“一对一倾听”关键点。

朱维丹

教研过程:

主持人:各位老师中午好,本学期我们专题研究的重点聚焦师幼互动中的“一对一倾听”,教研组也向各位老师推荐了《倾听幼儿——马赛克方法》,基于此,本次教研我们通过案例分享实践过程中“马赛克方法”的多种工具的使用。借此提升教师的倾听意识,创设支持倾听的氛围,进一步增强我们老师对倾听内容的理解与反思。

一、抢答游戏,回顾“马赛克方法”。

主持人:今天我们教研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想请各位老师来玩一个抢答游戏,内容为“马赛克方法”书中的相关内容。我们已经分成三组,按铃抢答,答对者得分,答错者其他组继续补答。结束后获胜的一组人手一份礼物。首先,我们通过抢答游戏来回顾《马赛克方法》中的相关内容。

(抢答游戏)

主持人:恭喜获胜的一组,教研活动后可以到我这领取礼物一份。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以游戏的形式回顾了书中的大框架内容,也是为我们老师简单的梳理书中的知识点,也为我们今天教研的后面环节打好基础。

二、案例分享,明确使用工具与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

【关键性提问】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环节,实践出真知,我们所有的理论知识学习也是为了服务于我们的工作实践。我们就从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案例出发,论一轮我们如何使用马赛克方法?

案例:(小二班)自然角中的树叶

徐晨露:一天,自然角中我将孩子们带到美工区的树叶挂在自然角压平、风干。孩子们发现了,可好奇了,争抢着去观察并介绍哪些是自己带来的。这时,佳佳说:“你们看呀,这片叶子好小呀,那几片就很大很大的。”琪琪说:“这片好像有点黄,这个是绿色的。”乐乐也接话说:“这个也是绿色的,但是他们的绿色不一样?”“看,这个像我们的手一样,那个是爱心的。”“这个树叶是平平的,怎么那片就卷卷的呀?”……孩子发现的小秘密越来越多了。于是,孩子们向老师寻问这些都是什么树的树叶?于是我进行儿童访谈,有时是一对一的个别访谈,有时小组形式的访谈。通过访谈我了解到孩子们认知到①树叶大小不同是因为大树妈妈的大小不一样,大树妈妈是高的,树叶就大,大树妈妈矮,树叶宝宝也小。②大树妈妈不一样,树叶宝宝也会不一样的形状。③树叶卷卷的是困了,要睡觉了。

【重要观点采撷】

主持人:感谢徐老师的分享,从徐老师分享中我们可以听到徐老师用到了“马赛克方法”中的儿童访谈的方式,还有就是“观察”,徐老师用叙事记录的方式将案例记录下来并分享给大家。那么,各位老师,分享的这个案例是处于什么样的阶段,或者说是在“马赛克方法”实施步骤中是第几步骤?在这样的案例中,如果是你,你还会用怎样的工具?

吴小英:徐老师分享的这个案例片段我觉得应该还处于“马赛克方法”的第一个阶段,就是“搜集幼儿和成人的看法”的这个阶段。如果是我,我觉得我还可以给与孩子手机进行拍摄,拍摄不一样的树叶,这样可以让孩子不在自然角也可以进行分享交流,甚至还可以分享到家长群,孩子回家后也可以进行家庭交流。在“马赛克方法”中,“儿童拍照和图书制作”是“儿童眼中的世界”的呈现。我个人还是挺喜欢欣赏孩子的照片作品,我常常可以在孩子的照片作品中看到不一样的幼儿园,也能感受到他们不一样的关注点。

主持人:首先,老师们都同意吴老师说的,这个案例是属于第一阶段,是需要搜集幼儿和成人的看法的阶段。大家都同意吗?其次,吴老师说到“儿童拍照和图书制作”,其实就是让孩子我自己的视角去拍下他们关注的“叶子的秘密”,使照片成为马斯阿克的一部分,这也是书中提到的另一种交流方式。感谢吴老师积极的儿童观。

主持人:其他老师也来说一说,你会怎么使用马赛克方法中的工具?

谢丹:我可能会在前面两位老师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家长的访谈,比如我们将孩子活动案例分享到家长群,同时让孩子带着问题回到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答案。可以是真正的走近自然,走进公园、小区去实地看一看树叶。也可以带着孩子寻求互联网的帮助,找一找互联网资源库的知识,扩充孩子对于树叶的认知。然后我再通过家长的反馈了解到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的收获和反应以及家长对活动的看法和建议。

王琳君:对的,我在那同谢老师的想法,有时候家长的看法和建议可以让我们在幼儿园及时的调整与幼儿的互动模式,更加顺畅的支架幼儿学习。

主持人:感谢谢老师和王老师,我也同意谢老师的做法,第一阶段既是搜集儿童的观点,也是搜集成人的看法。这也是我想和老师们说的我们要转变观念,其实在倾听幼儿的过程中我们要把儿童的观点和成人的看法都作为有关儿童生活、游戏对话的组成部分。

周丹:我觉得我们是不是可以引导孩子们去借助我们图书区绘本资源的力量,从绘本中得到相关的认知呀?

李雪茹:我觉得可以的,马赛克方法就是搜集幼儿和成人的看法”嘛,多种形式的不同呈现都可以的。

胡迪:刚才谢老师说可以带着孩子走近自然,实地去看一看,我想到了我们是不是可以让孩子在幼儿园进行幼儿园之旅,让孩子讲述幼儿园有什么树叶,什么树叶长在什么样的大树上。通过实地的观察增加孩子对于树叶的认知。

主持人总结:感谢各位老师的分享。马赛克方法的第一阶段就是信息生成与采集。“儿童有一百种语言”来表达他们的观点。马赛克是又许多小的碎片组成,我们需要把这些小的碎片拼接到一起,理解整个画面。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式对儿童的想法、认知和兴趣进行采集。比如结合照相机、旅行、绘画作品、制作地图、角色扮演等收集幼儿内在的想法。通过刚才我们老师的讲述我们可以就此案例可以运用儿童访谈,查阅资料,翻看图书,询问家长,儿童拍照记录等马赛克方法支持幼儿学习,让孩子们形成了对于树叶的认知。

第二阶段:

【关键性提问】

主持人:我想借着这个案例,一起来论一论我们如何进入到“马赛克方法”的第二阶段,也就是信息汇总与处理、整合与意义建构的阶段。那我们第一阶段给予我们老师的有哪些信息,老师们有总结或者归类过吗?

【重要观点采撷】

吴春凤:通过访谈的孩子的语言、还有家长的语言,甚至是老师的语言。我觉得这个是一类。就像案例中我们可以把孩子在观察中说的话,老师的引导的话,还有刚才提出的家长对这个活动的看法或者是家长看到的、听到的孩子在家寻找资料或者实地观察时说的话都是我们第二阶段需要汇总的。

范梦静:对照工具中,我觉得孩子拍的照片,同时孩子表征作品啥的都可以算作孩子的作品。

王珍芳:我觉得我们不能忽略最初的我们老师的案例实录,这是最初的记录,这个也是整个案例整个倾听中最不可或缺的前提。这个案例中徐老师的这段分享的案例实录我觉得也是我们的信息资源。

主持人小结:老师们说的很对,我们全面的搜集信息,同时也对信息进行分类,这样也是为第二部进行整合做准备。第一环节中信息来源的多样性,所得到的信息的形式也是各不相同的—如观察所得的是“行为信息”、访谈所得的是“言语信息”、儿童制作的书册地图等所提供的是“作品性信息”、重要他人所提供的是“间接信息”等。在第二个环节中,教师要做的,就是将这些搜集来的信息进行分类、汇总,并力求准确的解读。

主持人:各位老师,我想接着上面的话题,我们如何来进汇总和解读?

焦月涵:我觉得汇总就会有取舍和重组,所以比如案例中的孩子们说叶子的不同,肯定会有重复的话,我们就要删除重复的话,同时也会有个别小朋友观察的点可能一下跳台了,关注了叶子上的灰尘。我觉得我们也可以就此删除忽略,因为这个不是这次研究的重点,也不是多数孩子关注的重点。

徐晨露:同意焦老师的说法,因为我们的第一阶段的信息很可能太多太多,进入到第二阶段肯定是作一个减法处理的。但与此同时我觉得可能有时我们也需要进行加法,举个例子,在这个案例中当时有个孩子说到了颜色不一样,我后期其实还和孩子进行了第二次的“一对一倾听”,在孩子回家提到此事,和爸爸妈妈找资料,孩子知道新叶会是嫩绿色。当然因为是小班的孩子,其他的更深层次的原因他们也不是很懂,我也不会灌输。

主持人:是的,在解读信息的过程中,就需要采取例如:让儿童对自己所表达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阐释;对反复出现或者是偶尔出现的信息进行筛选和舍弃,或者当教师的观察与幼儿的表达不符时,教师需要进一步了解幼儿的想法,进行“信息补录”。通过这样的手段,让我们多方面倾听到儿童的想法,更客观的表达儿童的观点。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进行解读,解读幼儿的意愿、兴趣和心愿……而后将幼儿所传达的信息进行加工,找到儿童表征背后真正的意义。

    第三阶段:

【关键性提问】

主持人:最后我们还要关注的第三环节,也在教研刚开始的游戏中回顾到的,“调整马赛克方法”,也就是我们的反思和实践改造阶段。我想请徐老师来讲述一下,你是怎么进行这个阶段的?也请其他老师们想一想这一阶段我们该如何操作?

【重要观点采撷】

徐晨露:其实这个案例的产生有一定的偶发性,我的本意是将孩子们带来放美工区进行创作的美工材料,放到自然角进行晾晒、压平,然后放回到美工区的,结果孩子对于叶子产生了探索的兴趣。所以我后面将这些叶子放到了科探区,孩子们可以继续进行探索活动。

周慧鸣:徐老师的这个调整方案我觉得可行的,但我觉得是不是像书中所说,我们可以有保持不变的地方,比如我们将树叶就放在自然角,我们在自然角创设一个写生的区域,提供纸笔,或者我们提供更多的表征的材料让孩子进行创作。其实美术创作不一定仅仅局限于美工区,我们的自然角也可以有多领域的融合的。

朱婷玉:我一直在想我们是不是应该多提供一些绘本,可以让孩子可以在区域中进行翻阅,借助绘本资源获得相关认知的发展。当然我们这样的绘本不一定是要放到我们的图书区,我觉得自然角,美工区,科学区都可以放。既然孩子的兴趣在这里,我们就顺应孩子,支架孩子。

鞠晓君:我顺着朱老师的说,我觉得还可以在我们提供的电子阅读中增加类似的内容,让孩子可以在学校也可以获取网络资源。

主持人:谢谢各位老师的建议,徐老师我们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进行实践,看看是不是这样孩子获得认知,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主持人小结:正如我们老师所说的,第三环节是调整:可以有保持不变的地方;有需要拓展的地方;也有需要改变的地方;还有需要增加的地方。但我想提醒各位老师的是,马赛克方法不仅强调倾听儿童内在声音,同时也强调基于收集到的信息对幼儿当下开展的活动进行整改与调整,真正从多方面参与到活动之中。也就是说无论是不变、拓展还是改变增加都是需要我们孩子的参与的,孩子们来决定的,我们将树叶放置到科探区是不是孩子要求?在搜集孩子信息时孩子有表现出愿望?刚才老师们的表述我感受到的孩子的存在有些弱,这是我们观念的改变,无论是怎样的调整都是孩子的参与,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洞悉儿童真实的世界。

老师是支架孩子,孩子们将自己的设想真实进行实践操作,成为最后这一阶段的实施者。他们依据自己对环境创设后的评估自己决定:保持不变的地方;需要拓展的地方;需要改变的地方;需要增加的地方。这样才能成为了环境真正的小主人。

主持人总结:基于案例,明白马赛克”的三个步骤其实就是鼓励幼儿发出自己的声音(收集“信息碎片”参与式的方法和传统方法搜集儿童和成人的观点,形成一片片的马赛克——孩子们想玩什么?)、支持幼儿发出自己的声音(整合与解读将一片片的马赛克拼成一幅有关儿童看法的整体图画,并就其展开讨论。这种讨论可以在不同的主体之间进行,比如可以在实践者与研究者之间、儿童与研究者之间进行,也可以由家长与研究者讨论,或者家长、儿童一起与研究者交流,当然也可以在实践者群体与研究者之间进行交流。——玩什么与怎么玩?)、理解幼儿的声音(调整与发布——遇到问题怎么办?)

三、总结引领,清晰“一对一倾听”。

【关键性提问】

主持人:各位老师,通过前面老师的分享与现场的交流研讨,我们清晰了三个步骤,也知道每个步骤中的方法和工具。那你们觉得在实践中教师是否能够真正做到一对一倾听幼儿?要做到真正的一对一倾听的关键点在哪?

【重要观点采撷】

汤晓钰:我觉得打开心扉很重要。在倾听对方时,要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地接受对方的言语和情感,不要带有偏见或预设的态度。同时,也要在交流中表现出自己的真诚和诚恳。给予肢体语言的反馈:肢体语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流方式,它可以表达我们的态度、情感等信息。在进行一对一倾听时,要注意给对方积极的肢体语言反馈,例如微笑、点头、眼神接触等,以表明自己的关注。

主持人:你的意思是老师要有倾听的意识和开放的心态。

张雨婷:我觉得一对一倾听记录不仅是幼儿二次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反思自我的关键环节。在一对一倾听记录的过程中,教师是忠实的倾听者和记录者,不把自己的想法和想要听自己想听的这种意图强加给幼儿,要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幼儿想表达什么就表达什么。可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一对一倾听记录,例如晨间自主活动、午饭后、游戏活动后都可开展。运用“一对一倾听与记录”,教师要将主动权还给孩子,并且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真正走进儿童的世界,倾听儿童的声音。

主持人:尊重幼儿园,要有充足的物质保障

盛世君:我刚刚汤老师说的肢体的语言很重要,我觉得老师一定要坐下或蹲下以幼儿的高度与之互动。看着幼儿的眼睛,不宜一边听一边做其他事情。给幼儿一点时间去整理思路,不宜在幼儿沉默的时候去插嘴。

主持人:尊重幼儿,还有就是创造让幼儿宽松的表达的氛围和空间。

章炎:我认为静下心,认真观察幼儿,在适当的时机,结合幼儿的已有经验,对幼儿的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传达出来的信息进行,积极正面的回应或引导。这样的一对一倾听才是完整的。

主持人:强调观察,也要求老师在一对一倾听中给与回应与引导。

谢丹:在公平、尊重、信任的基础上,鼓励幼儿用多元方法说出、表现出自己的想法。

主持人:还是要有能促进一对一倾听的宽松的环境。

周慧鸣:首先仔细选择访谈倾听的环境,选择儿童熟悉的环境,让儿童可以轻松地接受访谈。然后坐下或蹲下以动儿的高度与之互动。看着幼儿的眼睛,不宜一边听,一边忙着做其他事。在访谈的时候可以灵活地进行,可以移动到孩子们喜欢的环境中,或是有的儿童喜欢和朋友一起接受访谈,有的儿童喜欢单独访谈。通过点头,注视,简单的“嗯”“我理解了”等回答让幼儿知道你听到了他说的话。不宜打断或结束幼儿的话。承认幼儿的感受。比如,"你看起来好像很生气""你的声音听起来好像很生气";不宜转移幼儿的情绪,说:"那件事让你变得很生气。" 在你倾听某个幼儿时,让其他幼儿学会等待。这样他们就不会去打扰他人;不宜被另一个幼儿分心或把注意力转向另一个幼儿。

主持人:周老师说了很多,要有适当的环境、要尊重幼儿、要有回应。

鞠晓君:在幼儿进行游戏时,教师与幼儿能够同在一个空间里体验游戏的内容,教师静心专注那个时刻的孩子,感受孩子用各种方式的游戏,如专注游戏的本身,教师观察游戏中的幼儿行为,适时的与之交流、或只是安静的关注幼儿也是一种倾听,倾听不只是语言的交流,可是是眼神、帮助、交流等等~

主持人:鞠老师提到了我们“马赛克”中的“倾听”,打破了我们以往认知的“倾听”。

主持人小结:感谢各位老师的发言。我也简单的罗列了以下关键点,有的观点我们老师也提出来了:

1.教师是否具有倾听的意识,能否用开放的心态来鼓励和接纳幼儿发出自己的声音。

2.师是否创设了支持倾听的氛围。

3.教师是否掌握支持倾听的工具和方法。

4.教师是否具备理解幼儿“一百种语言”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给予幼儿积极的回应。

5.教师是否能够获得支持倾听的资源保障,如充足的互动时间、帮助教师记录倾听内容的设备与工具。

主持人总结:希望各位老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能对照关键点,运用“马赛克方法”来进行“一对一倾听”,真正将幼儿视为同成人一样的独立个体,承认其具有主体价值,幼儿所表达的观点及其背后的情绪才能够被教师听到并获得重视。确保每一个幼儿都有机会真实表达自己,成人真正理解并尊重幼儿发出自己的声音,接纳幼儿特有的表达方式,幼儿才愿意更加积极地表达自己,教师和幼儿之间才可能真正实现对话和理解。

儿童是自身生活的专家,是意义的创造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我们老师做好观察者、陪伴者、支持者。感谢各位老师的参与,我们下次再相聚!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天宁区青龙中心幼儿园    技术支持: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