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幼互动案例:小狗的魔力
常州市天宁区青龙中心幼儿园 范梦静
一、案例背景
区域活动是小班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能让孩子体验自由和自主,体验到乐趣,它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利用区域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发展合作能力,体验与人交往及合作的重要和快乐是非常的好契机。当然,这也离不开教师有效的支持性行为。《纲要》中明确地指出:教师在活动中应该是观察者,适当的指导者,解决问题的鼓励者,也是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基于小班幼儿在区域中的表现特点,教师的支持性行为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入园以来,王兴宁小朋友还没有脱离分离焦虑症的困扰,不会主动跟老师打招呼,从小主要由爷爷奶奶带大,妈妈爸爸由于工作原因经常不在身边,入园前一段时间才和妈妈相处的时间比较多,语言表达方面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要求,手部精细动作发展一般,身体协调性不太理想,性格是慢热型,对于不太熟悉的人和事一般不太愿意接触,不太愿意主动与别人交流。给予开学以来对他一段时间的观察后,这周我满怀期待地想看看他的表现。
二、互动过程
今天入园走进教室,果不其然,王兴宁拿着自己心爱的小狗玩偶还在伤心地低声抽泣,我蹲在他的身边关心的询问:“王兴宁今天又带了你最喜欢的小狗呀,真好看!它叫什么名字?能跟老师介绍一下吗?”(第一次互动)听完,王兴宁一眼都没有看我,没有任何回应,还在说着我要妈妈,我想妈妈,我要回家。我又问:“今天宁宁想玩什么,范老师带你看看去?”(第二次互动)王兴宁没有做声,我们之间的谈话引起了旁边林熙的注意,“老师我喜欢这只小狗,我可以和王兴宁一起照顾它吗。”这句话让我有了一个新想法,“林熙,王兴宁也很喜欢小狗玩偶,可是一只狗太孤单了,我们让更多的玩偶跟它一起玩吧。”(第三次互动)“好啊好啊,王兴宁我们一起去娃娃家吧。”只见林熙兴奋的拉着王兴宁的手,两人一起去娃娃家照顾娃娃了。我鼓励着继续说:“要好好照顾小狗哦,等会我来看看你们会怎样照顾它。”(第四次互动)进入娃娃家后,王兴宁的情绪也得到了缓解,慢慢投入到了游戏中,他刚进入娃娃家还是有些拘谨,一直把小狗玩偶拿在手中,站在桌子旁,这时我看其他小朋友在各玩各的,于是我轻轻地走上前,微笑着轻轻对他说:王兴宁,我感觉你的小狗有些饿了,你能不能想想办法呢?(第五次互动)听了我的话,只见王兴宁抱着狗来到小方桌那里,看见桌上放了其他孩子准备好的食物,胆怯地轻声说:“我想给小狗吃点东西。”一旁的王伊诺说:“这里有好吃的鸡腿,你给它吃吧。”王兴宁接过鸡腿的小盘子给小狗喂食。一旁的我连忙竖起了大拇指,说:“我看到盘子里还有还多好吃的水果,你想继续给小狗喂食吗?试一试吧,可以尝试着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照顾小狗哦。”(第六次互动)这时王兴宁有些开心地走过去跟其他孩子一起游戏了。游戏结束后,我表扬了王兴宁:“今天表现的真棒,明天期待你能更好地照顾小狗哦”(第七次互动)
第二天:王兴宁还是带着小狗玩偶来到教师,这次他抽泣了几声,这次老师没有及时询问,而是等待着他的进一步表现,过了一会,王兴宁拿着小狗来到娃娃家,顺手把它放在婴儿床上,拿起旁边的小毯子轻轻拍拍它睡觉,然后就走到烧饭区域准备玩点什么,看见其他孩子在摆放菜也加入了进去。慢慢和小伙伴一起游戏。
三、策略分析
1.互动原因:
(1)幼儿情绪不稳定,不能主动参与区域游戏。这是由于幼儿与环境尚未建立亲密的关系,对活动区仍有一定的距离感,但随着对环境的逐渐熟悉与亲近,幼儿的自主性会日渐得以展示。
(2)喜欢独自游戏。由于小班幼儿刚从以其为中心的家庭进入这个小型社会中,因此,幼儿对活动中的合作行为较为淡薄甚至有些排斥,
(3)主动交流不多。小班幼儿的游戏水平尚处于独自游戏及平行游戏阶段,因此幼儿在区角活动中,更多的是独自一人进行操作。
2.互动时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要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发挥区域活动的教育作用,教师要有效地支持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在对孩子进行前期的观察后,发现孩子的情绪情感比较消极,不愿主动参与到区域活动中去,社会交往能力也不足,对老师的语言介入没有回应,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教师通过语言的激励和同伴的交流进行互动,鼓励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要自己努力去想办法解决。每一个小小的“突破”,都会使孩子产生成功的愉悦,激起自信心,增强独立性和坚持性。在幼儿进入游戏前和参与游戏中及时的互动。
3.互动方式
在《纲要》中对师幼互动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互动”。在上述案例中,我遵循《纲要》要求,对幼儿进行了以下互动策略。
(1)激励式互动策略。通过情景创设和感染激励幼儿的学习和活动兴趣,从幼儿自身的兴趣点,喜欢的玩具或前经验出发,回归到生活,让幼儿更容易理解和进入到活动中。运用生动形象、富于感情的语言激励幼儿的兴趣,达到有效的互动。在互动中,教师适当的引导,当幼儿能较好地合作时,教师要给予肯定、鼓励。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对孩子亲切地点点头、翘起大拇指等,都能使幼儿受到极大地鼓励,进一步强化合作意识。
(2)追随式互动策略。教师在与幼儿的积极互动中减少和避免直接的要求或指令,以平等宽容的心态追随幼儿,在观察分析幼儿的基础上与之展开有效的互动,进而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主动学习。教师及时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出现的问题,变换原先的应对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幼儿活动与发展的需要,尽可能照顾到幼儿个体需要与幼儿全体需要之间的关系。互动过程中,教师适时适度的耐心等待。利用语言辅助支持暗示幼儿并耐心等待幼儿的发现和迁移性学习。
(3)挑战式互动策略。幼儿对具有挑战的事物都非常感兴趣,在互动中,通过教师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捕捉恰当的教育时机,借助具体情境,适时适宜的问题质疑,提出挑战,激发幼儿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愿望,主动探究和交流,引发幼儿进一步思考、商量,直至问题解决。
4.互动效果
幼儿情绪有明显地好转,平复自己的心情。能够进入区域进行游戏,在游戏中能在老师的鼓励下积极和其他幼儿共同游戏,适应群体生活,在区域游戏中能主动尝试和其他幼儿简短的交流。
四、效果反思
互动优点:运用了有效的师幼互动策略,帮助幼儿参与到区域游戏中并在鼓励下能主动与其他幼儿交流。教师从幼儿出发,遵循师幼互动的有效性,教师时刻关注幼儿的游戏情况,并给予适时适当的有效互动。
互动不足:娃娃家的材料还可以再丰富一些,可以提供体温计、奶瓶等丰富幼儿的游戏,让幼儿和材料有进一步的互动;游戏结束后可以及时进行总结和反馈;幼儿的合作意识不足,缺乏合作意识,娃娃家中对材料的利用率有些不均匀;相信儿童是有能力的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在介入前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和需求。
跟进措施:
1. 继续加强家园沟通,积极寻找有效的应对策略。
2. 鼓励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大胆表达,如晨间谈话时,请幼儿说说生活中的趣事,离园前和幼儿聊聊明天的游戏计划。
3. 为满足不同幼儿的语言表达要求,可以创设一个安静的小角落,提供玩偶、图片、故事机等满足幼儿或自言自语或自由讲述的需要。
4. 教师通过观察了解不同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启发幼儿进行迁移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