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读行动项目推进研究第五次会议
常州市天宁区青龙中心幼儿园
会议时间:2023.6.20(周二) 12:00-14:00
会议地点:常州市天宁区青龙中心幼儿园
会议形式:案例分享、沙龙研讨
会议安排:
活动环节 | 活动内容 | 负责人 |
第一环节:绘本表演 | 通过你演我猜游戏,回顾适合幼儿园的绘本。 | |
第二环节:案例分享 | ||
第三环节:总结引领 | 归纳总结,展望期待。 |
会议过程:
主持人:各位老师中午好, 我园的“三全”培育工程项目——萌读行动:幼儿多元阅读方式创新研究正在持续推进,建设了多元阅读环境、开发并组织多元阅读活动,也进行常态化的班级阅读区、多元阅读场景的观察调研活动,优化多元阅读的实施。基于此,本次教研我们通过多元阅读案例分享,结合实例解读、分析多元阅读的方式、场景,进一步增强我们老师对多元阅读的理解与反思。
一、表演游戏,回顾“资源库”绘本。
主持人:今天我们教研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想请各位老师来玩一个你演我猜游戏,猜的内容为“绘本资源库”中的绘本。我们已经分成三组,每组请一位老师到上面要比划、表演,其他成员按铃抢答,答对者得分,答错者其他组继续补答。结束后获胜的一组人手一份礼物。
(表演游戏)
主持人:恭喜获胜的一组,教研活动后可以到我这领取礼物一份。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以游戏的形式回顾了“绘本资源库”中的绘本,这些绘本都是老师们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等精选出的,也复习巩固了绘本的内容,这为我们今天教研的后面环节打好基础。
二、案例分享,明确方式及场景。
【关键性提问】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环节,实践出真知,让我们倾听两位老师带来的阅读案例。分享后,请大家论一论在案例开展中采用了哪些方式组织多元阅读活动?又是如何创设多元阅读场景的?
案例1:(小班)好喝的汤
周慧鸣:我们班的阅读区,开展了图书借阅的活动。小朋友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将借阅的图书带回家进行亲子阅读。在活动开展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进行了小小的调查活动,了解孩子们心中“最喜欢的绘本”。采用了自主投票的方式,用小贴纸的方式,选出了“最受欢迎图书排行榜”。经过激烈的投票,绘本《好喝的汤》完美胜出!第二天区域活动时,乐乐注意到了表演区的头饰,他一边观察一边对我激动地说到:“老师,你看!这里的动物头饰,有好多昨天我们看的绘本里的小动物哦!”果果赶紧接话说到:“那我们可以借助头饰来表演这个绘本吗?”于是我们结合各个领域让幼儿多感官来进行戏剧表达:科学活动理解角色的典型特征,美术活动简单想象与描画角色的外貌和行为特征,音乐活动进行肢体表达,自主游戏时大胆打扮、模仿。接着孩子们联系生活,开展煮汤实践。通过家园合作,孩子们了解了煮一锅真正的汤需要用哪些工具及其过程。通过讨论 “如何煮汤”“煮什么汤”“我要做什么”等,确定煮“蔬菜汤”,并亲身实践。我们经历了短暂却又漫长的旅程,我们与绘本对话。
【重要观点采撷】
主持人:感谢周老师的分享,从周老师分享中我们可以听到周老师支持幼儿的观察,创造相应的条件供幼儿探索自己的发现,将幼儿关注到的绘本细节,充分演绎出来。那么,各位老师,分享的这个小班案例中运用了哪些多元阅读方式,创设了怎样的场景,是否合适?
吴小英:周老师分享的这个案例中我听到了开展了图书借阅的活动,小朋友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将借阅的图书带回家进行亲子阅读,我认为亲子阅读的方式是非常适合小班幼儿。小班幼儿在个人阅读时可能会存在注意力不集中、不理解画面信息等情况。亲子阅读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是让孩子爱上阅读的最好的方式之一。当爸爸妈妈和孩子共读一本书时,很容易会让孩子觉得读书是一件非常快乐事情,进而更愿意自发地去进行阅读。在亲子阅读时,沙发、书架、垫子都可以是作为创设的场景。有的家庭中有游戏的小帐篷,也可以作为共读的场所。
王琳君:对的,我赞同吴老师的想法,亲子阅读的方式虽然各年龄段都可以采用,但更贴合小班幼儿的能力和需要,家中一个沙发、两张椅子或者一个小书架,都是进行阅读的温馨场所。
李雪茹:我想说一下案例中提到表演绘本的方式。周老师说到,在师幼共读后,孩子借助头饰进行同伴表演。表演这种多元阅读方式对幼儿能力的要求很高,大班采用的几率比较高。这里我有一个疑问,周老师在推进这个阅读方式时是怎样考虑的,又是怎样让其适合幼儿的能力发展?
周慧鸣:当《好喝的汤》被评选为“最受欢迎图书”时。我们首先采用了师幼共读的方式,让幼儿再次了解故事的内容,发现把最喜欢的食物放在一起煮出来的汤是最好喝的,以此来产生活动兴趣。师幼共读时小朋友是把小椅子围在老师身边,把书的画面朝向孩子,这样一起看书的氛围就有了。这本绘本的故事内容并不复杂,就是小动物不断往汤里叠加食物的过程,对话也是简单而统一的。基于这个考虑,我才在表演区提供了一个头饰架,让表演区的小朋友能进行简单的表演。最后的效果也是不错的,小朋友对于故事中的角色、各角色对应的食物以及各自对话,都比较熟悉。
主持人:周老师对于表演方式的采用,也给我们一个思路:多元阅读的方式适用的年龄段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可以根据绘本的难易程度、幼儿的能力情况进行灵活使用。其他老师也来说一说,在这样的案例中,如果是你,你还会用怎样的方式?
胡迪:我觉得可以在师幼共读之后再增加幼儿小组或同伴阅读的机会,让幼儿能关注在共读时可能没有关注到的细节。将绘本放在展示架上,放在图书区的柜面上,这样幼儿能一眼注意到,与同伴再次阅读。还可以提供平板电脑和绘本故事的二维码,让幼儿扫一扫就能进行个人阅读或同伴阅读。这对于小班幼儿是可以实现的。
范梦静:在孩子们联系生活,开展煮汤实践时,我认为利用扫一扫的阅读方式,让孩子能直观观看到煮汤的全过程,再进行模仿。
汤小钰:在表演时,我建议可以采用大带小的方式,让大班的孩子加入到服装设计、舞台布置的过程中,老师只需提供相应的材料,比如彩纸、彩条、气球等,让幼儿大胆创造。
主持人小结:感谢各位老师对于“好喝的汤”这个案例的思考。在思维的碰撞中,我们可以看到,师幼共读、小组或同伴阅读、亲子共读、AR扫一扫等阅读方式是适合小班幼儿的,我们还可以根据绘本的难易程度、幼儿的能力情况进行灵活使用大带小阅读、表演等。
案例2:(大班)地铁来了
杨丞婕:今天的“小小播报员”正浩小朋友在结合绘本《地铁小银》和大家分享了关于地铁的那些事,听到这个播报后,小朋友们对地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关于地铁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踏上了“地铁探索之旅”。我们通过谈话活动了解了幼儿“已知的”和“想知的”,思考幼儿可存在的发展点。我们带领小朋友查找了许多有关地铁的书籍,《走,坐地铁去!》这本绘本让孩子们了解更多地铁的秘密,如地铁的内部特征、运行方式、建造方面的内容等这些不外显的。顺着幼儿的兴趣点,我们开展了“地铁大揭秘”的调查活动,让爸爸妈妈在周末时候带着孩子们一起去地铁站进行参观,和幼儿一起亲身体验乘坐地铁的流程。孩子们在与家长一起共乘地铁中,尝试了自主买票、安检、刷卡、乘车,了解地铁的乘坐步骤,并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如何实现自主乘坐地铁呢?如何看懂地铁路线图呢?各种颜色分别代表几号线?……于是我们开展了数学活动“乘坐地铁”,并将活动材料投放于区域中,便于幼儿自主进行游戏。在学会了看地铁路线图后,孩子们便进行了“出行计划”的制定,通过绘画、前书写的方式将自己的目的地以及需要经过的地铁路线和站点数进行判断和记录。地铁是怎么建成的呢?我们可以怎么搭建呢?孩子们各自带着问题在绘本《地铁是怎么建成的》、《地铁是怎么运营的》、《地铁开工了中寻找自己的答案,并在建构区中不停尝试实践着。
【关键性提问】
主持人:谢谢杨老师,杨老师带来的是大班的阅读案例“地铁来了”。这个阅读案例源于生活、融于生活、回归生活。课程通过一次播报活动引发,到前期的调查、乘坐地铁打卡、绘制属于幼儿的地铁路线图以及建造地铁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幼儿将经验转化为实际应用,掌握了坐交通工具出行的基本技能,逐步将课程向纵深推进。接下来,请各位老师来说一说这个案例中运用的多元阅读方式和创设的场景,当然也可以提出你的想法和思考。
【重要观点采撷】
吴春凤:案例的产生背景,就是在“小小播报员”活动中,一个孩子给其他幼儿结合绘本《地铁小银》和大家分享了关于地铁的那些事。这里孩子的阅读方式是什么,“小小播报员”这个活动是在家中准备的,所以大概率是个人阅读或亲子阅读的方式。个人阅读在大班幼儿中也是比较常见的。
王珍芳:我接着吴老师的发言,对这个分享的幼儿来说,他的阅读方式是在家的个人阅读或亲子阅读。一张椅子、沙发就可以完成阅读的过程。从其他幼儿了解这个绘本的角度来说,这里运用了幼儿领读的方式,大班幼儿表达能力强,是这个方式有效采用的先决条件。幼儿领读时,提供几排椅子,一人在前分享,其他人在椅子上就座即可。当其他幼儿也对地铁这个话题感兴趣时,老师提供了许多有关地铁的书籍,利用集体阅读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更多地铁的秘密,如地铁的内部特征、运行方式、建造方面的内容。
朱婷玉:我们一直提倡在多个区域投放绘本,不一定是要放到我们的图书区,这样可以让孩子可以在区域中进行翻阅,借助绘本资源获得相关认知的发展。孩子的兴趣在这里,我们就顺应孩子,支架孩子。
鞠晓君:朱老师说的很对,各区域中一个图书支架的投放,就能支持幼儿进行个人或同伴阅读。案例中,可以看到老师在建构区投放了相关的地铁的图书,建构区的孩子利用个人和同伴阅读阅读的方式,仔细观察地铁的建造方式、钻桥的地铁是什么样子的,幼儿绘画设计图并不断地尝试、探究,终于大功告成了!而设计图这个辅助工具也能提升幼儿的阅读水平。
谢丹:在这里我有个小建议,像这样工程建设类的活动,绘本上的图画呈现比较平面,从经验到实践的转化上也有难度。我们建设的云上小书柜和AR神话场就可以利用起来,幼儿利用AR先体验地铁的构造、造地铁的过程,再将形象的思维转化成积木建构。
陈雪雅:我关注到小朋友在绘本中学会了看地铁路线图后,他们进行了“出行计划”的制定,通过绘画、前书写的方式将自己的目的地以及需要经过的地铁路线和站点数进行判断和记录。这里老师给与白纸、勾线笔、蜡笔等材料,让幼儿能够完成利用辅助工具阅读。
主持人小结:在本次案例,我看到了阅读给孩子们带来的惊喜,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教师、家长一起努力构建一个幼儿阅读的支持系统,基于游戏观察,为幼儿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能力。对大班幼儿来说,老师带领的集体阅读奠定了知识获得的基础,个人阅读、同伴阅读、小组阅读的机会更多,幼儿领读、辅助阅读给与幼儿更多体验,而云上小书柜和AR神话场让阅读更具有时代性。
【关键性提问】
主持人:比较遗憾,今天没有中班的阅读案例,老师们可以结合自己在中班的教育教学经验分享一下中班较适用的阅读方法,老师们为此创设的阅读场景。特别是目前在中班的老师,在项目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
焦月涵:我在班级图书区中经常鼓励孩子进行个人和同伴阅读,一个动物小地垫就是个人阅读的场所,小帐篷则是他们进行同伴阅读的秘密场所,孩子们会躲在里面,一起分享图书。
张文彬:我想说一下我在班级中开展的阅读活动“故事大王”,这是中班下学期开展的,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比较强,能够独自较流畅得进行故事讲述。一块大屏幕是我为孩子创设的场景。他们自由报名,根据顺序每天一位孩子讲故事。一段实践下来,幼儿的阅读兴趣愈加浓烈,他们乐意看书,乐意阅读新颖的书。
郭其杭:每当孩子带来新的图书时,我总会在饭前的安静时间给孩子读一读这本书。老师集体阅读可以让更多孩子认识、了解新图书。随后在投放到区角时,他们有更大的几率去翻翻、看看。
主持人小结:老师们说的很对,中班的孩子能力高于小班,能进行更多个人活动,老师可以多创设有利于个人、同伴、小组阅读的场景,当幼儿没有某方面经验时,集体阅读、老师领读按时按需开展。当然,我园打造的云上小书柜、AR、扫码听,老师们在实践的过程可以多采用。
三、总结引领,清晰“一对一倾听”。
主持人总结:希望各位老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能对照幼儿能力,创设适宜的场景,采用丰富多彩的多元阅读方式来促进幼儿社会交往、科学探索、语言表达等领域核心经验发展。